History & Timeline

詠春的歷史

詠春拳相傳由福建嚴詠春於清朝嘉慶年間所創立。南少林五枚師太雲遊至廣東九連山,居留於山中的一間襌院里,詠春的父親嚴二得知後,即刻帶同詠春上山拜見師太,見面後師太非常喜歡詠春,嚴二也把握時機請求師太收詠春為徒,傳授南少林絕學內家拳,師太正有此意,自己一身武藝也要有人相傳,原來五枚相傳的是福建少林永春內家拳。詠春得到師太的指點武功大進對武學有了很多新的啟發,悟性大曾脫胎換骨。

有一日詠春正在後山的湖邊練功不久,突然聽到湖邊的樹林旁邊傳來鶴的叫聲,詠春見到一條毒蛇與鶴相對正想打鬥,只見白鶴飛在空中,蛇在地上對字互相對峙,各施身形,白鶴用雙翼和長嘴攻擊地面的毒蛇,毒蛇捲埋身體擺好陣勢迎戰。 只見蛇的身軀非常柔軟不但不退順勢纏繞白鶴的頸部,利用纏繞的脊椎肌肉力量勒緊白鶴,這是蛇的第一殺手鐧利用長長的脊骨收縮肌肉力量來勒死獵物。(這也是後來詠春拳裏的圈、轆、纏、旋、黐、摩、偷、漏的法門)。第二殺手鐧就係瞬間閃電攻擊,快、狼、準、一觸即發。(也就是詠春拳里的閃電手法,白鶴的雙翼也就是詠春拳里的膀手、搭手、攤手、吞切、雙抓也就是揖、拿、擒、擸手)。

詠春腦裏全是蛇鶴雙方搏鬥的身形步法和精彩的戰術變化,突然大悟,覺得符合人體搏擊拳理。馬上跑去搵師傅五枚師太,並請求師太修正整理,五枚師太也曾傳授過福建“永春內家拳”的功夫給詠春,再結合"蛇鶴相鬥"加上蛇形的特點而融會創編,步法靈活,上體要鬆柔、抖顫自如,動作特點表現為纏繞,節節貫通、上動則下隨、下動則上領,中間動則兩頭合,全身只要一處動,即無處不動。鶴形的特點,兩臂比喻鶴的雙翅,兩腿比喻鶴的爪,又模仿行走的身形步姿,鶴形拳善發彈抖勁,剛柔並重,步法輕盈又霊巧穩固。其實就係將兩家拳融合一齊的“蛇鶴拳”取長補短創立一種更新型的拳術,更加適合近身搏擊,擒拿、摔跌、黐身埋膊。

最早期的詠春拳只是一套過,比較長的拳套,裏面又分為幾段,有很多是重複打。仲有一套雙飛蝴蝶刀。「後來是詠春拳第四代傳人,馮少青年老時在佛山阮家, “桑園”時再重新整理再編,再將紅船少林永春派的“六点半棍”容納詠春拳的打法中,更加豐富了詠春拳法。再重新篇出三套套路,就是現在的“小練頭”“沉橋”“標指”。據說“六点半棍”是馮少青用詠春拳交換回來的,因為大家都嘗識詠春的拳法好,永春的棍法好,證明咗前人的心胸豁達有遠見。“木人樁”是用來練拳法的一個工具,在廣東嶺南拳法中多數家家都有,只不過打發各有不同,詠春的“木人樁法”是落地樁有一定的回力,適於黐手打法,同紅船永春的掛牆椿絕對是不同的打法。
早期黐手訓練只有圈手,馮少青加上了“轆手”瞓練手法,加強了貼身、埋膊、擒拿、摔跌。更加增強了詠春拳的博擊攻防性,也是馮少青一身捕快生涯,詠春拳實戰的精華而所整理,更加有系統的豐富了詠春拳的系列。還有十二法門“搭、截、沉、標、黐、摩、熨、盪、吞、切、偷、漏。是在黐手中的核心變化法門要決。

馮少青整理後的詠春拳系列包括: 三套拳,小練頭、沉橋、標指。十二法門。圈手、轆手、黐手上手、一套木人樁法、一套六点半棍、一套雙飛蝴蝶刀。

馮的這一系列詠春拳傳授給阮奇山等佛山人士,阮奇山再傳授給,好友張保的弟子岑能師傅,岑能師傅再將張保所傳的詠春拳十二式散打,編入詠春拳系列中,又將韋玉笙所傳的內功心法“腎氣歸原功”和領南醫學再編入詠春拳係列里更豐富完善。

更多詠春歷史的資料請參考《詠春拳正史》一書及《正宗佛山詠春拳》

Wing Chun Books

張勇著《正宗佛山詠春拳》、《詠春拳正史》於各大書店及上醫堂診所有售
亦於以下網站網購:

詠春拳正史

正宗佛山詠春拳